Web 3.0 革命 - 過去到未來

互聯網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數十年歷史,早期只有軍方、大學、政府等等機構才能使用。

第一個網頁是在 1991 年 8月 6日出現的。到底我們每天也會使用的互聯網,在過去的 30 年裡,發生了甚麼變化?你有否想過其實我們都在給這些(Apple, What's App, Google, Twitter, etc.)大企業出賣? 我們能否擁有轉變的機會?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讓自己再次思考正在發生的轉變,會走向理想的國度還是有其它可能性。再者,是希望把我理解的知識,嘗試用平易近人的方法,給更多人知道互聯網將在未來的 2 - 10 年會怎樣影響著整個社會運作,以至到我們日常生活。(當然也給自己學習寫作的機會) 希望正在閱讀的你也會有所得著,當真正來臨時,你已準備好!
我已盡力省略過去發生了的事情,而集中現在到未來將會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互聯網起源
互聯網最原始是一個開放的網絡,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電郵服務,網絡服務等等。其實它們都是使用一些開放協議 (Protocol),這些協議是一些標準,例如電郵服務是使用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協議 (P.S. 不用理會技術的東西,知道存在就可以了)。試想一下,你平時是否有不同的電郵地址? 有人用 Gmail ,也有人用 Yahoo。那為什麼明明是不同的電郵地址,也能互相溝通,接收郵件?
其實正正是因為它們是使用同一個標準去開發,所以縱使他們來自不同公司的電郵地址,只要它們是按著相同標準的話,這些服務也能夠正常溝通。
Web 1.0 (1995 - 2005)

當有了這些標準出來的時侯,這些科技公司就可以開始按這些標準開發出不同的商業服務。那個時候大部份網頁也是靜態的,只有閱讀功能,網頁比較簡單,只有純文字、圖片。那段期間有很多創新公司開發不同的軟件應用,但是能夠生存到現在的寥寥可數。
Web 2.0 (2005 - 現在)
Web 2.0 跟 Web 1.0 最大的區別在於網頁提供雙向互動。即用戶之間可以實時聊天,也就是隨了瀏覽以外,還添加了社交元素。除此之外,互聯網商業運作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就像你現在不用外出就可以購買不同類型的商品。又例如不論在火車上、巴士上或街上,大家手上都是拿著電話連接到互聯網的。10年前互聯網沒有一個職業叫內容創作者,但是今天在 Youtube 上的創作者的經濟收入已經有接近 300億美元 。全因為有了互聯網。正正因為我們不知不覺地過度依賴這些大企業提供的服務,令它們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層面,但用戶不能再繼續忽略這些大企業背後的動機。

在過去 10 年裡,互聯網上產生的數據增長速度對比 10 年前已經超過 23 倍,而用戶在這些社交平台產生的數據都是存放在這些大企業的公司裡。這些科技公司往往是利用用戶數據,加上在網頁上的操作,再配合人工智能演算法去分析用戶過去的行為。當瀏覽網頁時,就把這些廣告商的影片、產品或服務呈視到我們眼前。
這些科技公司往往對外說是保障用戶數據私隱,其實只是把用戶當成商品賣給廣告商戶,從而賺取龐大收益 ,然而我們每天都是
活在演算法下
Web 2.0 時代造就了互聯網獨角獸,它們掌控了全球用戶數據,而用戶已經過度依賴於這些社交平台/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說到底就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科技公司,導致它們擁有權力越來越大。但是你有否想過在這些平台上所創造的內容,真是屬於你的嗎?
Web 3.0 (現在 - 未來)

社會是基於信任而形成,Web 2.0 只是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變成了機構與用戶之間的信任。
但我們還可以相信這些科技企業嗎?

Facebook, Google, Yahoo 多次將用戶數據洩露。
現時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部份都是中心化 app ,例如 Instagram,它是 Facebook 所擁有。因此當你發佈了一些Facebook反感的圖片或帖子,它可以用各種原因把你的圖片刪除或把你帳號封鎖。 至於 Youtube,如果 Google 覺得你影片內容含有一些它覺得敏感的內容,它亦可以把你的影片下架。而這些都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因為它們的規模及權力已經太大。用戶已過度依賴及信任這些平台的中立性,而用戶量是內容創作者去考慮使用哪個社交平台作推廣的主要原因之一。
Web 3.0 是把 "信任" 去中心化,意思是用戶不再需要相信這些機構,而我們會把 "信任" 通過程式碼表達出來,供所有電腦一起運行。這些程式碼都是開源的,意思是所有人也可以自由查看你寫的軟件內有甚麼功能,有沒有收集用戶數據等等。
這並不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只需要一點耐心。
試想像現在有數萬部來自不同地方的電腦都安裝了 iOS (iPhone 操作的系統)並且同時運行。而只需要有一部電腦在運行 iOS,用戶仍可以正常使用。這部電腦最大特點是全球共享,所有人都可以隨時參與並且使用,它是永遠不會關閉或停下來的,亦不會因為你的膚色或身份而拒絕讓你使用。它是與互聯網共存的,因此只要互聯網一直存在,它也會存在,它的名字叫以太坊 (Ethereum)。
在以太坊這部電腦上安裝的 apps 稱為 dApps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意思是去中心化 apps。因為它並不只在一部電腦上運行,而是在全世界,只要安裝了 iOS 的人都會運行。現在以太坊已經有數十款去中心化 apps,Foundation.app 是其中之一,它是 NFT 買賣平台,雖然看起來跟我們平常瀏覽的網頁沒有太大區別,但其實背後是由去中心化的網絡所支撐。
再幻想一下以下情況 :
如果有一天銀行因為某些原因把你的帳戶凍結,你可以選擇嗎?
如果因為影片內容含有某些敏感題材,Youtube 把你的影片下架,你有辦法嗎?
如果 Facebook / Instagram 因為你發了某些文章/圖片,而把你的帳號刪除,你可以做甚麼呢?
以上只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的事情而寫的情景。
而在這部電腦上運行的 dApps,沒有人能夠
-把這個 app 停下來
-因某些原因,把你的帳號刪除
-把你的影片/圖片刪除
-因為你說過甚麼而拒絕提供這個服務
因為以太坊並不是屬於 Youtube, Instagram, Google, 又或是某個國家所擁有,而是屬於全世界所有人共同擁有。只要以太坊參與者數目足夠多,想攻擊這個去中心化網絡基本上是沒有可能。
當然這些大科技公司 / 國家也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它們已漸有的市場 / 權力,
Twitter 已說明了會開發屬於它們的一個去中心化社交網絡 Bluesky

Facebook 同樣也明確表明會開發它們的 Metaverse (元宇宙)

但你還會相信它們提供的服務嗎? 真正去中心化的意義是把權力回歸到用戶手中,而不是眼裡只有金錢,並沒有社會責任,更不考慮用戶私隱的商戶。
Web 3.0 看似是科技革命,但更深遠的意義是創造一個更公平更開放的世界,而不是維持不變的狀況以鞏固自身權力,畢竟權力使人腐化。現在這一刻正正就是歷史性的轉捩點。
可能你會問,Web 3.0 怎樣會改變到社會以至到世界?
現在互聯網終於有貨幣了,是以太坊上的原生貨幣,基於區塊鏈技術,技術內容先不在這裡討論。可能你會問,那為什麼它會有價值,或者有人會願意接受這些貨幣嗎?在互聯網上創造貨幣這個題目涉及範圍包括經濟學 (Economics),分佈式系統 (Distributed System) ,博弈論 (Game theory),密碼學 (Cryptography),所以還是留待日後再詳細解釋吧。
當互聯網有了原生貨幣,可以做的事情將會完全不一樣!因為它不是屬於主權國家或公司所發行,而是這部全球共用電腦生產的。我們已經看到不同去中心化 apps 都採用了這些貨幣作交易用途,例如Foundation NFT 平台、傳統網上媒體、內容創作平台,甚至去中心化眾籌平台等等。


其中一個例子是使用了 Mirror 去中心化博客平台完成了眾籌活動。這個活動是希望拍攝一部關於以太坊這部全球共用電腦的紀錄片,而他們眾籌是使用 ETH,也就是這部電腦生產出來的貨幣作捐款。
以上只是使用以太坊的其中一個例子,還有數之不盡個用途,就等待我們在未來的 2 - 10年去發掘吧。
現在再想一想,為什麼我們會想使用這部電腦呢,它有什麼好處?
- 因為回報少,因此很少投資者願意投資,令拍攝電影的資源有限。那是否能採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向大眾集資呢?最重要是不受地域的限制,支持者可以來自全球,並不會把資金來源單一化。從而令創作自由不會受到影響。
- 使用互聯網原生貨幣,並不需要擔心資金受到束縛。為甚麼?再回想一下,某些銀行可以隨便把你的戶口凍結起來,但是在這個網絡裡,它們並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是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不是銀行擁有!
- 增加透明度。由於 Web 3.0 背後是區塊鏈技術,所有在這個去中心化網絡發生過的事情也會被紀錄下來,所有人可以隨時查閱。那麼有甚麼作用? 如果你參與了一個眾籌活動,你可能也會想知道這個基金怎樣使用這筆款項,那到時候你就可以通過區塊鏈看到這個基金甚麼時候轉了多少錢到哪裡,或者時間等等的資料,是完全可以追溯的。這跟現時不一樣,現在你捐款了,也不知道真正有需要的人是否能真正收到,又或者是該基金會怎樣使用那筆捐款,因為我們只能相信那個基金所提供的資訊!
- 共同管理。現在更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複雜的運作模式,拿上面的眾籌款項管理作例子。試想一下如果大家可以在這部全球共用的電腦上一起管理這筆捐款,意思是所有參與捐款的人也能夠投票決定這筆款項怎樣使用。這是否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還有最重要的是匿名性意旨私隱,沒有它,有很多事情也大受影響,先把它留在之後的文章。
用在哪個地方最為合適,相信正在閱讀的你應該也會知道

/https%3A%2F%2Fspecials-images.forbesimg.com%2Fimageserve%2F610a89ace29335f750cf31d3%2F0x0.jpg)
上面都是其他公司慢慢採用的新互聯網技術。
Web 3.0 看似美好,但其實也有幾大困難。包括技術問題及比較難解決的人為因素,我們先不要考慮技術問題 (因為會想睡覺Zzzzz)。人為影響是說,如果在這個領域的人是跟之前沒有分別的話,它們追求的是短暫利益而不是長遠發長的話,其實也只是在進行財富轉移。另外,有影響力的國家也意識到區塊鏈重要性,因此它們正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到社會評分系統上。
其次如果不制定法律框架,這個科技只會不斷野蠻生長,影響既得利益者。加上,在這個領域上實在太多騙徒,他們經常利用常人不了解科技知識這一點,欺騙他人說會有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往往在外的人都看似吸引,但到最後其實甚麼也沒有。
正處於歷史性轉捩點的我們,有機會帶來重大改變,也有機會越來越不明朗。如果不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就不知道再要等多久。
潘多拉盒子已經打開,未來 2-5 年將會慢慢看到越來越多去中心化 apps 應用到社會、商業等層面上。而這只是開始,開始過後亦不會停下來。科技只是工具,好與壞取決於人類怎樣使用。在世界的另一邊,有一群人正在通過科技改變世界,守護互聯網本應有的自由。